便利店门前的白炽灯管在夜风中轻轻摇晃,将醉汉们晃动的影子投在玻璃幕墙上。染黄发的青年眯起眼睛,打量着范阳手中的牛奶面包,喉结上下滚动:"凭什么信你?耍我们怎么办?"话音未落,另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的男生突然踹翻路边的垃圾桶,铁皮与地面碰撞发出刺耳声响。
范阳不慌不忙将物资放在一旁的长椅上,从口袋里掏出张叠好的纸展开——那是重阳节活动的志愿者证书,密密麻麻盖着社区公章。"昨天帮独居老人搬过冬棉被,二十床被子,从六楼搬到一楼。"他指着证书上的日期,"要是不信,现在就可以去问3栋2单元的王奶奶。"人群的骚动声渐渐平息,几个醉汉凑过来,借着路灯辨认证书上的字迹。
"管两顿饭?"黄发青年伸手想拿面包,却被范阳轻轻避开。"先说好规矩,"他将面包重新放回袋子,"明天早上八点集合,迟到十分钟,早餐就没了。干活时偷懒,午饭减半。"说着,他掏出手机调出日历,"咱们现在建个群,发定位和注意事项。"当醉汉们摸出破旧手机扫码时,范阳瞥见其中一人手背有道新鲜的擦伤,不动声色地从便利店拿了碘伏和创可贴。
次日清晨,寒风卷着落叶掠过街道。范阳提前半小时来到便利店,看见几个醉汉正缩在屋檐下跺脚取暖。他打开店门,让店员搬出保温桶:"白菜豆腐粥,就着萝卜干,管够。"分发早餐时,他特意将装有创可贴的小纸袋塞进手背受伤那人手里,对方愣了一下,嘟囔着说了句"谢了"。
搬运物资的货车停在老旧小区门口,范阳没有急着分配任务。他观察着每个人的体型和状态,将最重的棉被交给身材魁梧的黄发青年,轻巧的厨具箱递给动作灵活的小个子。"楼道窄,两人一组,前后照应着。"他示范如何用宽布条将物资捆扎牢固,"就像绑书箱,结要打在受力点上。"当队伍开始搬运时,他默默走在最后,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台阶。
敲开独居老人周爷爷的家门时,屋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味。老人坐在褪色的藤椅上,浑浊的眼睛盯着突然闯入的陌生人。范阳蹲下身,从包里拿出个布包:"您上次说喜欢茉莉花茶,我特意找茶农炒的新茶。"他边说边打开保温杯,热气混着茶香散开,"年轻人不懂事,来帮您收拾屋子。"醉汉们面面相觑,在范阳的示意下,有人开始擦拭窗台,有人整理杂乱的报纸。
黄发青年在搬动衣柜时,发现底层藏着个铁盒。他好奇地打开,里面是几张泛黄的粮票和军功章。"老爷子,这是..."话没说完,范阳已快步上前轻轻合上盒子:"这些老物件,咱们帮您放柜子最高处,安全。"他转头看向青年,目光里带着深意,"有些东西,比金子还贵重。"
社区办公室里,主任看着群里发来的现场照片,惊讶地给范阳打电话:"小范,你怎么把那群'刺头'管得服服帖帖?"范阳正帮老人调试新安装的取暖器,闻言笑道:"他们不是刺头,是没找对出力的地方。"他擦了擦额头的汗,"下午还有场义诊,苏晚联系了几个医生朋友,正好让他们搭把手。"
义诊现场设在社区广场,寒风中排队的居民裹紧棉衣。范阳注意到队伍里有位孕妇站得直不起腰,便从便利店搬来折叠椅:"您坐这儿,下一个就轮到您。"转头又对维持秩序的黄发青年说:"去买袋红糖,烧点姜茶,排队的老人孩子都能喝点。"青年起初有些不情愿,嘟囔着"又不是保姆",但在范阳递来的20元钱和信任的目光下,还是快步跑向超市。
当苏晚带着医疗团队抵达时,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现场:醉汉们帮忙测量血压、分发宣传册,甚至学着护士的样子提醒居民"空腹抽血前别喝水"。"你是怎么做到的?"她摘下听诊器,惊讶地看着正在给老人讲解药品用法的黄发青年。范阳往她手里塞了杯热茶:"就像熬药,火候到了,自然见效。"
夕阳西下时,活动接近尾声。范阳将剩余的物资整理好,发现少了盒常用药。询问后得知,是位拾荒老人悄悄顺走了。他没有声张,而是在次日清晨将一个装满药品和食物的包裹放在老人常出现的巷口,附上张字条:"风寒天,记得添衣。"
深夜,范阳在书房整理活动记录。手机突然震动,志愿者群里弹出消息。黄发青年发了段视频:他正在教几个流浪儿童用废弃纸箱做收纳盒。"范哥,明天还去周爷爷家吗?他说想教我下象棋。"消息后面跟着几个不好意思的表情。范阳看着屏幕,嘴角微微上扬,窗外的月光透过砚台残片的缺口,在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这时,书桌旁的老式座钟敲响十二下。范阳起身准备关灯,瞥见窗外有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正是白天偷药的拾荒老人,正踮着脚将一个装满野菜的塑料袋挂在便利店门把手上。他没有惊动老人,而是轻轻拉上窗帘。明天一早,他打算在便利店门口增设个"互助角",就像古代的义仓,让善意在无声中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