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也是有点自信在身上的,居然敢讨论这个话题。
经常看到大家在谈阅读,输入,资料书,具体感悟,姑且我也就自娱自乐唠嗑点。
其实也是提出一点质疑,首先,非常想知道一年读几百本书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俺不好小说,半个业余读书人,也不喜欢看纸质版,大家都玩手机时抱本书总觉得突兀,多不好意思,所以日常淘微信读书。
粗略一看,书架也就五十多本,要问看完与否?那当然没有的,今天翻几页这个,看累了看烦了,后天翻几页那个,再换。
尤其是资料书,文字信息量是很大的,一目十行,恐怕不能融会贯通,就像一篇课文上语文课都有课时。读得又多又快又好,一句天才怎么了得。
读书。涉及虽杂,但总有规律之处,比如学《易》,至少要知道曾仕强,南怀瑾……尤其入门,细细看去,也是晦涩难懂,呵欠连天。
要输入,要吸收,自己灵活运用,脑子里要形成一套系统的东西——不理解某些看得又多又乱的人。
先读,再停,然后琢磨。感觉才看进去了。
其次,要写某类型的内容,至少要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不理解那些写古代的,却说自己读东野圭吾、余华,甩出一啪啦书单,嗯?跟您所写的内容有关系吗?
果然,思维跳脱,天赋异禀。
若是涉及历史、名人传、哲学史、建筑学、门阀政治史,倒还觉得有说服力,显得我与他们差距不是那么地大。
再论,为什么大作者的书我读不进去?
同理,俺也日常如此。
这书哪里好?不知道,大家都说好。倒是大可不必生出“我跟不上潮流了?”的感觉。
读书,兴趣使然,感觉也无需盲从,如果不是作业,大可以随性一点。
或许,艺术创作都有生命线,巅峰期过了,也未尝可知。
名气加持,阅读缺乏客观眼。
读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很想了解一下苏东坡。
忘了啥时候先买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上微信读书,却看到金标,像是更受认可的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推荐值更高。
当然,我对三位都知之甚少,姑且可以揣摩出一点,做学问的,要少灌输个人情感,以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去解读。
换个角度去想,任何文艺作品,都会在时间中褪去光环,在大浪淘沙中得到契合它真正的评价。
学多,失去特点,适得其反。
随便举个例子,《易》这个东西,实则是真的有人钻进去了,套进去了,脑子糊涂了。
初读,难以理解,再读,略有感悟。实则,把《易》当成一门学问,像是学习一门新语言,“使知之,再使由之”先知道,再理解。——正确认识,保持一个理性的头脑去学。
这是一门讲科学的东西。
都写到这里了,干脆就再哔哔两句。
今日学《易》有感:
先有伏羲八卦图,且是无字天书版。
要学它,先知道怎么来的?就像一门学问,先要学历史起源。
代入伏羲,他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他整天很无聊,又没文字,就望着天,望着地,(可以说闲才能孕育创造力最好的土壤)于是他发明了两仪。
①两仪是啥?有很多解释,但我猜测,一开始应该只是天地,又称阴阳。
所以他画,“一”这条横杠就是天,一生二,为什么一生二?有天就有地,有阳就有阴,曾老说是伏羲老先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把一根木条折断,“--”就成了二。
以上,这就叫:一元生两仪。
②两仪又生四象。
又称:一生二。(这个是老子提出的,他比伏羲后出,结合起来,方便理解)
不看图的话,四象,又是天地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联系到四季。
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我发现曾老的解释更好懂)又称早晨、中午、黄昏、晚上。又是四时?
结合阴阳变化,四个图的变化,也确实代表了一天的气温,这个四象是有图的,这里不能发图,就不阐述了,自行了解。
③八卦定乾坤。
又称:三生万物。
要知道,八卦是三条横杠,为什么在原有加上了一条,也许是闲的。两仪代表天地,四象代表四时。
伏羲先生很无聊,还想概括一下天下万物,于是多加了一条横杠,成了:地、山、水、风、雷、火、泽、天。
与天有关的,风、火、泽;与地有关的,雷、水、山;加起来就是八卦。
又称(天)乾、(地)坤、(风)巽、(雷)震、(水)坎、(火)离、(山)艮、(泽)兑……也有释意,自行了解。
↑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创作,曾老南老的解读同理,听起来很玄很虚。
毕竟那时候啥也没有,所以伏羲sir作为第一个开悟者,他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毕竟这种感觉无法解释,于是他画了这个八卦图,把它当成概念。
例如,“日”字,怎么来的?“月”字,怎么来的?学习一门语言,总要先记住比划、字母,同理。俺们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理解。
都有图的,姑且不解释了,细说占篇幅。
也许,以上就是伏羲八卦图的来源。
后由周文王补充,衍生六十四卦。
他算是牢狱之灾,无事找事,抒发心中苦闷。还有一种理解,他在商朝,这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制度,这世上的事情也复杂了些,除却天事,还有人为。
所以,他补充八卦为六十四卦,每一个卦还备注了卦词。(闲,就想创造,真理)
六十四卦,六条横杠,又称六爻。
八卦三条横,为什么又增加了三条?(不知道)姑且算是周文王先生的创造力。
这个解释起来更麻烦,待钻研。
再论,为什么《易》这么扯?代入古人,那时候民智为来,且不说这世界究竟有没有神?要教化思想,那是很难的。大家都更愿意相信世上有神,所以先贤们,用“祭神”这种办法来教化人们,当然也许是不够系统的缘故,这就给以前的学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有人信,有人不信。但一般达成所谓社会上的成就的人都信,为何呢?
回归到易“人是万物之灵”这是周武王说的。他是周文王的儿子。仔细琢磨一下,这世上那么多人?为何偏偏开悟的是他们?除却个人努力,我料,总还是有神秘力量在冥冥之中相助于他。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也。(原神:当你足够努力,那么就会获得神的眷顾,获得神之眼!)
曾有段时间,很想出家,觉得诸事不顺,其中滋味难说,但现在回看,总会开阔。
那么就说一说修道,以往总以为一定要去当道士,当和尚……现在想来,其实“道”只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所以无需纠结,哪里都可以修行,哈哈,听起来很玄捏~
网上看道士发的视频,例如较出名的陈师行道长,揣测也就是练功,吃饭,看书等……再看弘一法师李叔同,还有别的,又涉及书法、作画、乐器等……这些个搞修行的,大概都是一个“闲”字。培养爱好也好,自由散漫的生活也罢,又何尝不是咱们现代人一种对理想自由的向往呢?
如此一想,修行,随时随地,就在当下。
略有感悟,顿觉晚年一茶三饭,三五老友作伴,听鸟看草坐躺椅,妙也。
太极:?
阴爻:? 阳爻:?
太阳:? 少阴:?
少阳:? 太阴:?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 ? ? ? ? ? ? ?
不行,放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