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网 > 嫡次子摆烂不成功 > 第41章 第 41 章

第41章 第 41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世瑞站在营地外,望着那片空旷且满是黄沙的土地,眉头紧蹙。身旁,三百匹骏马正或悠然踱步,或低头轻嗅着地面,马蹄扬起的沙尘在阳光中肆意飞舞。

这些马匹身姿矫健,毛色油亮,每一匹都透着勃勃生机,接下来,便是要为它们建立一个安稳的马场。

北疆,这片干旱之地,与水草丰美的北庭截然不同。举目四望,土地干涸,草木稀疏,零星的几丛草,在风中瑟缩着,显得无比孱弱。

对于这些以草为食的马匹而言,眼前的景象实在算不上乐观。

“大人,这马场,该如何建呐?”跟在一旁的汪师爷,满脸担忧地开口问道。他的声音在干燥的空气中微微发涩,带着一丝茫然与无措。

李世瑞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蹲下身子,抓起一把黄沙,任由沙粒从指缝间簌簌落下。“北疆缺水,草木不盛,这是个大难题。”他低声喃喃,声音中透着凝重。片刻后,他站起身,眼神重新变得坚定,“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转身,目光投向远处的山脉。“汪师爷,你看那山。”他抬手指去,“虽说是荒山居多,但山脚下,或许能寻得一些水源。我们先派人去勘探,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地方,引些水来灌溉。有了水,草木才能生长。”

汪师爷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找水,恐怕不容易。”

“不容易也得做。”李世瑞斩钉截铁地说道,“马匹的口粮至关重要。另外,我们不能只依赖天然生长的草木,还得想办法种植一些耐旱的草料。”他一边说着,一边在脑海中思索着各种可能性。“比如苜蓿,这东西耐寒又耐旱,营养价值也高,若是能大面积种植,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汪师爷微微皱眉,“可这苜蓿的种子,我们去哪儿寻?”

“派人去周边城镇打听,高价收购。”李世瑞不假思索地回应,“只要能找到合适的种子,我们就尝试着开辟一片试验田。”他的目光落在那群骏马身上,眼神中满是期许,“这马场,不仅关乎着这些马匹的生存,更是关乎北疆的安稳。有了优良的战马,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御外敌。”

在北疆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风沙漫天,日光炽热地烘烤着大地。李世瑞望着营地里那三百匹骏马,心中满是忧虑。

马匹的草料供应成了大难题,现有的铡草方式效率低下,人工铡草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且速度缓慢,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马匹需求。

李世纪瑞坐在营帐内,眉头紧锁,对着桌上的图纸反复端详。

纸上画着一些杂乱的线条和图形,那是他脑海中关于提升铡草效率工具的雏形。

这时,帐外传来一阵嘈杂声,原来是负责铡草的士兵们正在抱怨。“这铡草的活儿,又累又慢,照这速度,马都要饿瘦了。”一个士兵声音沙哑地说道。“是啊,这大太阳下,一刻不停地干,人都快吃不消了。”另一个附和着。

李世瑞心中一动,他走出营帐,看着士兵们费力地挥动铡刀,一捆捆草料被铡成小段,却耗时良久。

他暗自思忖,必须得想出个办法来改变这现状。

回到营帐,他冥思苦想,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个灵感。他想起曾经在集市上见过的一种水车,利用水流的力量带动轮子转动。如果能将这种动力原理运用到铡草工具上,是不是就能大大提升效率呢?他兴奋地拿起笔,在图纸上快速地勾勒起来。

经过几日的反复构思和修改,李世瑞终于画出了较为完善的设计图。那是一个类似水车的装置,由木质框架、旋转刀片和传动齿轮组成,通过人力转动把手,带动齿轮运转,从而让刀片快速切割草料。

有了图纸,接下来便是寻找能工巧匠将其变为实物。李世瑞派人四处打听,得知营地里有个叫阿福的老兵,曾是个手艺精湛的木匠。他赶忙将阿福唤来,把图纸递到他面前,详细地讲解着设计思路。

阿福仔细地看着图纸,时而皱眉,时而点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大人,这设计倒是巧妙,只是这传动齿轮的制作,需要些时日,且对木材的要求也高。”阿福抬起头,神色认真地说道。

李世瑞拍了拍阿福的肩膀,鼓励道:“阿福,我相信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铡草机对咱们马场至关重要,关乎着北疆的安稳。”

阿福重重地点了点头,“大人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福带着几个年轻士兵,在营地的一角搭建起简易的工坊。他们四处寻找合适的木材,精心挑选、切割、打磨。阿福对每一个零件都要求严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齿轮,他都反复调试,确保尺寸精准无误。

在制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齿轮的咬合不够紧密,导致动力传输不畅;刀片在切割时容易卡顿,损坏草料。每一次遇到问题,阿福都会和李思睿一起商讨,不断尝试改进。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第一台铡草机终于制作完成。那是一个略显粗糙,但却充满希望的大家伙。众人围在一旁,眼神中带着期待与紧张。

李世瑞亲自走上前,转动把手,只听“嘎吱嘎吱”一阵声响,刀片快速转动起来,草料被迅速铡成均匀的小段。

“成功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士兵们激动地跳了起来。阿福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世瑞看着这运转的铡草机,心中满是喜悦与感慨。

北疆的春日,虽没有南方那般温婉柔美,却也带着几分独有的粗犷与蓬勃。

荒芜的土地一望无际,干裂的土块在日光下泛着苍白的光,似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长久以来的寂寥与贫瘠。

李世瑞站在高处,俯瞰着眼前这片亟待开垦的荒地。

“大人,就凭咱们现有的人力和农具,要开垦完这片荒地,不知得耗费多少时日。”身旁的汪师爷紧锁眉头,满脸忧虑地说道。他的目光扫过那广袤无垠的土地,声音中透着一丝无奈与迷茫。

李世瑞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我知道,所以我们需要新的办法。”他顿了顿,转身看向汪师爷, “听闻有一种双畜耦犁,能大大提高开垦效率,我们不妨一试。”

汪师爷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双畜耦犁?这……我们从未用过,能行吗?”

“任何新事物都需要尝试。”李世瑞语气笃定,“黄宏平已经做好了,不日便会送达。我们要做好准备,让将士们尽快熟悉它的用法。”

几日后,数架崭新的双畜耦犁被运至营地。

这些犁具造型独特,由坚固的木材和锋利的铁制部件组成,两根长长的辕木如同伸展的手臂,等待着与耕畜相连。将士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从未见过的农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东西看着倒是新奇,可真能比咱们以前的犁好用?”一个年轻的士兵挠了挠头,满脸狐疑地说道。

“不管怎样,咱们听大人的,试试便知。”另一个士兵应和道。

李世瑞亲自来到众人面前,他拿起一根缰绳,熟练地套在两头健壮的耕牛身上,又将双畜耦犁的辕木与耕牛连接好。

“大家仔细看。”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双畜耦犁需两头牲畜合力拉动,一人在后方扶犁把控方向。相较于以往的单畜犁,它能更深入地翻耕土地,且速度更快。”

言罢,他轻轻挥动手中的鞭子,吆喝一声,耕牛迈着沉稳的步伐向前走去。双畜耦犁在土地上缓缓划过,锋利的犁铧轻松地切入干裂的土层,将板结的泥土翻起,露出湿润的下层土壤。将士们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震撼。

“哇,这也太厉害了!”“这效率,可比咱们以前快多了!”士兵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使用方法,李思睿挑选了几名悟性较高的士兵,让他们跟随自己学习操作技巧。随后,这些士兵再分散到各个队伍中,将所学传授给其他将士。一时间,荒地上热闹非凡,吆喝声、牛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开垦乐章。

然而,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些耕牛不太适应双畜配合,时常出现步伐不一致的情况,导致犁地不平整;部分将士在扶犁时,难以把控好力度和方向,使得犁铧陷入土中过深或过浅。面对这些问题,李世瑞和将士们一起想办法。他们耐心地训练耕牛,让它们逐渐熟悉彼此的节奏;针对扶犁的技巧,大家相互交流经验,不断尝试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士们对双畜耦犁的使用越来越熟练。荒地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渐被开垦出来,一垄垄整齐的土地在阳光下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随着双畜耦犁的广泛运用,北疆大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两头健壮耕牛牵引着双畜耦犁的忙碌身影,它们步伐稳健,在农户的吆喝声中,有条不紊地向前行进。

原本沉睡的荒地,在锋利铁铧的翻耕下,被层层翻开,新鲜的泥土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曾经那些因土地坚硬、开垦困难而被搁置的大片原野,如今正迅速被改造成规整的农田。双畜耦犁每日开垦的面积,是以往单犁劳作的数倍,大大加快了荒地开垦的进程。

农户们惊喜地发现,使用双畜耦犁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还能让土壤翻耕得更深、更均匀。

这使得播下的种子能够更好地扎根、生长,农作物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大幅提高。

以往需要全家老小齐上阵、耗费数月才能完成的春耕任务,如今在双畜耦犁的助力下,短短几周便能高效完成。

双畜耦犁的成功推广,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铁匠铺里,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出更多坚固耐用的铁铧和农具配件;木材作坊中,木匠们精心挑选优质木材,制作出契合耕牛身形、舒适耐用的犁架。

一时间,北疆的经济在农业的带动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为这片边疆之地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北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开春以来,时光悄然流逝,却始终不见雨的踪迹。

太阳高悬天际,日复一日地释放着炽热光芒,烘烤着大地,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水分都榨干。

田间的农夫们,望着那片本应绿意盎然却如今略显枯黄的麦苗,满心的忧虑如潮水般蔓延。

王家村村口老树下,几位老农正聚在一起,目光凝重地望向田野。“这都多久了,自打开春起,算起来都有两三个月没下雨了吧。”头发花白的张老汉紧锁眉头,声音中满是焦急与无奈。

他身旁的李大叔长叹一口气,抬手抹了抹额头的汗水,那汗水刚冒出来,便被炽热的空气瞬间蒸发,只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

“是啊,眼瞅着麦苗都快干渴死了,虽说有水车在灌溉,可这地恁大,有些地方根本没法均匀地浇到水,还得靠咱们人工一桶一桶地提水去浇。”另一个老农说着,目光投向不远处那架嘎吱作响的水车。

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缓缓转动,将河水提上岸,可那水流在广袤的田野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无法触及每一寸土地。

田野间,年轻的后生们正忙碌地穿梭着。他们肩挑水桶,脚步匆匆,从河边到田间,一趟又一趟。

沉重的水桶压弯了他们的脊背,汗水湿透了衣衫,紧紧贴在身上。

此时,在衙门内,气氛同样压抑。李世瑞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手中的毛笔无意识地在砚台上蘸着墨汁。汪师爷脚步匆匆地走进来,手中拿着一份报告,神色凝重。

“大人,”汪师爷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据各地来报,干旱情况愈发严重,百姓们虽全力抗旱,可这缺水之困,实在难解。”

李世瑞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着,脸色愈发阴沉。他微微闭上眼睛,暗自叹息,心中明白,恐怕是遭遇了严重的春旱。“看来,这普通的灌溉之法,难以缓解这场旱灾了。”李世瑞缓缓开口,声音中透着疲惫与忧虑。

“大人,这可如何是好?百姓们的庄稼再无水,可就全毁了呀。”汪师爷焦急地说道。

李世瑞沉思片刻,突然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或许,唯有一试那人工降雨之法了。”他缓缓说道。

“人工降雨?”汪师爷微微一愣,面露疑惑。

“不错,燃烧硝石之法,虽风险不小,但如今这情形,也唯有一试。”李世瑞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那片被烈日炙烤的大地,“我曾听闻,硝石遇水可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水汽凝结成雨。只是这硝石用量、燃烧地点,都需谨慎考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